(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
习近平: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这段话出自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讲话。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传承着丰富多彩、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学艺术,它们饱含着中华民族最真挚的思想情感,承载着最生动的工艺智慧和最朴实的审美趣味。在我国2800多个县(市、区)、4万多个乡镇,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从神话、史诗、说唱文学,到说书、山歌、地方戏,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既反映出我国广袤疆域里鲜活生动的风土民情,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和精神滋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关心关注民间文艺发展。总书记曾经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在河南信阳考察时,总书记鼓励光山花鼓戏的非遗传承人张秀芳和丈夫方应亮,要把花鼓戏好好传承下去;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总书记特别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间文学艺术蓬勃发展,不仅带动全社会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更带动了它们的创新实践和发展。在去年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一大批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入围获奖,其中既有获得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的《上海城市民俗史》,还有获得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奖的民歌作品《牧羊马》、广场歌舞作品《盛世雄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民间文艺作为维系乡愁记忆、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无疑将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助力赋能。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新征程中,我们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对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不断提炼、创作更多具有民族特色、展示中国风范、体现中国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富活力的方式传承下去。
本期解读:田甜 央广网评论员
来源:央广网